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是粮食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严格耕地保护,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做好中央和省上扶粮惠农政策的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81.1万亩,总产量97.28万吨,预计可全面完成2022年度粮食生产约束性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截至10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46万亩,占年度计任务的90.93%,预计可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牵头制定《南平市2022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积极推广“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机制和“10+N”种植模式,有效开发利用撂荒地5.98万亩,比年初减少78.82%,增加粮食生产产能。成立南平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目前全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流转率40%。
二是“三茶”统筹发展成效显现。加快创建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积极推动燕子窠区域打造成全国“三茶”统筹示范标杆,成功创建政和、光泽、松溪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预计2022年毛茶总产值产值46.2亿元,比增8%。成功引进三简茶界供应链,月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是目前全国品类最全、发货量最大的茶供应链。建成绿色生态茶园43.3万亩,打造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个,评选出首批南平市“最美绿色生态茶园”10个。完成“万里茶道”申遗规划编制、文物修缮、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台CCTV—1免费赠播由我局编创的《闽山闽水三茶兴,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武夷山好茶等您来》宣传短片。联合福建省北八影视投资公司,做好电影拍摄筹备事宜,积极推进“三茶”统筹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电影《别闹了,英子》于年内成功开机。举办中国(南平)茶科学家论坛,刘仲华院士发布《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养生功能白皮书》,茶中状元“大红袍”闪耀金砖会议,北苑茶百戏“点亮”中越两国外交茶叙。“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等6个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荣登2022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百强榜,其中“武夷岩茶”连续6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今年通过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许维泽副主席向国家建议打造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先行区,得到农业农村部支持,目前正加快创建申报工作。
三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2022年我市持续落实小额信贷政策,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22.14万元,辐射带动3349户脱贫户,占我市脱贫人口的15.55%;发放产业补助资金1751.779万元,扶持11193户脱贫户发展产业增收;实现脱贫劳动力22410人稳定就业增收;2022年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衔接资金31337.48万元,争取沿海发达县(市、区)帮扶资金11300万元,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全市5个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46个脱贫村以及建档立卡脱贫人口60158人脱贫成果有效巩固拓展,全市无1人感染疫情,无1人因疫情和灾情返贫或致贫。
四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制定《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落实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四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南平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10个县(市、区)同步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考核办法,并将其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坚持示范带动,集中资源打造一批试点示范,目前全市7个县、12个乡镇、110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特色乡镇、试点村,3个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33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结合乡村振兴“双百”工作考评,评选出15个五星级示范村,30个四星级示范村。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的工作思路,打造乡村振兴“一带N点”示范带63条,走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是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快实施“3212”工程,抓好产业园区创建,持续推进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功创建松溪县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政和县铁山镇(茶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延平区王台镇新坑村等4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获批1个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3个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和2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实施现代农业重点项目125项,当年度投资超50亿元。联同有关县(市、区)及有关企业赴福州、厦门、泉州、浙江、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一把手”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共同招引“年产7000吨肉制食品加工项目”“福建政和茶业加工及自动化包装仓储项目”“七圣农产品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等一批千亿食品产业招商项目。
六是种业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实施种业创新行动,积极培育重点种业企业做强做优,全面提升我市种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成功研发“圣泽901”新品种,使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有了“中国芯”,圣农集团实现生产所需全部自己自足,并对省外销售种鸡60多万套。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扶持企业组建了以水稻、蔬菜等农产品品种研发的“永富种业创新研究院”和以蔬菜、玉米种业为主业的“福建圆旺元种业产业研究院”。全市新育成1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进一步加快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支持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杂交水稻(含烟后稻)制种基地11.37万亩,比去年增加4.81万亩。
七是绿色发展成效突显。全面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模式,开展农药化肥科学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施用量均减少2%以上,全市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72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产地环境条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143.77万亩,武夷岩茶、顺昌海鲜菇、政和白茶、浦城大米、北苑贡茶、顺昌芦柑等6个品牌荣获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武夷山竹笋、顺昌柑橘、浦城水稻、松溪茶叶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武夷山燕子窠“做好‘两无化’文章(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发展绿富美生态茶园”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我市继续被评为农业绿色发展全国先进行列地区。
八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效应提升。制定《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推动环线农业产业、绿色生态模式、农村人居品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四大示范,创建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已明确4个乡镇被列为省级乡村特色乡镇、32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并确定4镇10村为环带首批重点村镇,向上争取高标农田建设、武夷岩茶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等省级以上财政项目资金达5667.21万元,引领重点区域向外推动乡村振兴。
九是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0月底,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5类工程23项重点任务209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0.76亿元,完成投资率124.17%。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4次行动,全年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519户,完成率102.48%。稳步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全市已整治既有裸房4680栋,完成率123.16%,实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提升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480万元。改善农村水环境,完成农村安全生态水系河道治理28.49公里,完成投资4626.65万元,完成投资率95.39%;新建改造配套管网213.4公里,完成投资1.73亿元,完成投资率110.1%。
十是农业领域安全形势平稳。积极推进饲料、沼气、农药、屠宰、茶叶和渔业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重点农业领域安全监督管理。全面落实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和饲料、沼气、农机等领域安全各项措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病虫害有效防治,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积极有效防御倒春寒、雨汛、干旱等极端天气,备足救灾备荒种子、兽用消毒剂等物资,农作物因灾损失降到最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8%,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整体辐射带动能力不高。二是资金方面,我市各级财政薄弱,省上下达项目资金时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同时,由于各级金融部门贷款风控措施不断强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比较突出。三是人才方面,高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缺乏农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型人才;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减少、平均年龄偏大,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
三、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的部署上来,大力实施“三茶”统筹发展,落实“三包”联动机制,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政策、投入、人才、制度、作风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坚决守住两条底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稳定涉粮涉农政策,全力稳定粮食产能,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施耕地保护行动,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快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实施种业创新,积极培育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工作标准不降低、挂钩帮扶不脱节、机构人员不减少,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施“一键报贫”在线申报,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用好《关于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若干措施》,引导有关政策向环带乡村倾斜,做大做强武夷岩茶、笋竹、莲子、葡萄、桔柚等独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点带面,全力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围绕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内容,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的工作思路,加快乡村振兴“一带N点”示范带建设。总结、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方式创新、机制创新,强化下派村书记、流通助理、基层党群工作者、乡村振兴指导员等队伍建设,持续推行“机关联乡村”“民企带村”等结对共建模式,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三是加快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三茶”重点项目(53+23)建设,力争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到2023年底全市建成绿色生态茶园达50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77.62%;加快推动中国武夷茶博物馆等1+N茶博物馆建设;新打造3家以上茶庄园;积极争创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先行区。持续做强“一只鸡”,围绕打造白羽肉鸡千亿食品产业集群,推进圣农全产业链扩产与改造,“十四五”末实现肉鸡出栏量达10亿羽,养殖规模跻身世界白羽肉鸡行业前列。持续提升肉鸡产能,2023年力争年出栏增长3%以上;2023年持续强化“食品化”发展战略,扩大食品深加工业务,提升食品创新能力,拓扩市场销售渠道,力争实现食品销售超百亿,推动集团从农业养殖企业向食品加工企业的转型。
四是全力统筹“三茶”发展。鼓励现有优势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全市新增培育5家以上茶叶类龙头企业或茶产业化联合体。持续推动武夷山茶业产业园等三批重点项目(53+23)建设,重点推进政和县瑞和白茶庄园建设项目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和中国九龍袍创客工场(浦城)项目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加快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力争2023年底全市建成绿色生态茶园达50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78%。着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武夷岩茶博物馆、政和中国白茶博物馆、建瓯北苑贡茶文化中心等一批博物馆建设,将建瓯甘源、松溪龙源等最美绿色生态茶园打造成为茶旅融合示范点。组织办好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现场推进会、9·8第三届中国武夷红茶国际交流活动、11·16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等各类茶事活动。
五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农村水环境治理、居住环境整治、风貌管控、基础设施提档和样板工程打造,组织实施5类工程23项年度重点建设任务,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健康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农村建设品质,绘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画卷。
六是深化农业农村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防范流转土地经营中的非粮化和非农化风险,保障农民的利益。继续开展建瓯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农兴宝”“快农贷”“福林贷”“福田贷”“闽茶贷”等信贷产品,支持发展农村信用共同体金融产品。